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裁缝师傅出场
- 绞椎戴草帽
- 花椒熟了
- 大松树做柴烧
- 绊倒趴在棒底下
- 寿星老儿的琵琶
- 半夜叫大媳妇乘凉
- 近路不走走远路
- 光屁股淋雨
- 大小姐织布
- 过后媒人秋后扇
- 临死挠炕席
- 巧她爹打巧她娘
- 烧香隑动佛
- 放羊的拾柴
- 山壁虎断尾巴梢
- 弹花匠尥弓锤儿
- 捡粪插花
- 郜四老看期
- 驴尥蹶子
- 没头苍蝇
- 豁子嘴吹簫
- 干活打瞌睡
- 炸煳的辣椒拌醋糖
- 烧香倒菩萨
- 龙王的胡子
- 光腚系腰带
- 耍猴的打锣
- 坟浪新倌人
- 蚂蚁上枯树
- 夜游神
- 葫芦壳挂颈上
- 青埂子回来哒
- 冬天的芦苇
- 穿西装戴斗笠
- 藕发莲生
- 孙大圣与二郎神打仗
- 赖格宝打豁海
- 呆子吃盖杯
- 向上撑船
- 叫花子争阶檐
- 青竹掏坑缸
- 吃了黄河水
- 雪天里的狼
- 潮州佰公
- 底店莞荽
- 瘦驴拉重车
- 刺猬见了鹰
- 阎王出了告示
- 土地庙里求神
- 饭罐掉了耳
- 厨师的柜子
- 新媳妇儿五道眉
- 炕头前下轿子
- 南北聚会
- 哑子食黄连
- 老铁匠抡大锤
- 陡坡上推车子
- 老寿星卖娘
- 豁嘴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