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头上溜麸子
- 青桐木作杠子
- 卡股地张陀陀
- 扁担倒地
- 楚霸王被困
- 敲小锣的
- 王妈妈打油
-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 被埋没的陶佣
- 高射炮打蚊虫
- 锅巴冷
- 非洲人跳舞
- 睡觉拾个金娃娃
- 吃盐多过你吃米
- 田塍背莳芋仔
- 杆面杖吹火
- 打柴捎药草
- 兜嘴胡子吃麻糖
- 屙屎抠尻子
- 小车上放碗片
- 老鼠洞里耍大刀
- 痴婆娘等汉
- 狼戴草帽
- 鸡毛上秤
- 过路上吊丧
- 相机对准马屁股
- 本想抛砖引玉没想到抛出去的砖却砸碎了玉
- 玩杂技甩坛子
- 火烧寒暑表
- 走路会到阎王的老娘打调头
- 拐子走路
- 脑门上长蒺藜
- 槌头活面
- 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 挂拉枣儿
- 乌龟咬西瓜
- 黄连树底下弹琴
- 大夫摆手
- 月子刻碑
- 碟子里长豆芽
- 大公鸡毛
- 姑娘的手帕
- 瓜园里挑瓜
- 落雨天挑柴
- 老黄牿赶烧
- 山里红包棕子
- 毡帽掷骰子
- 过期的机票
- 崩子当眼镜
- 移柱凿洞眼
- 牛筋头
- 癞蛤蟆走宁夏
- 大年三十借躯皮
- 小孩穿了大人鞋
- 大姑娘管钥匙
- 依山傍水
- 大小子撵鸭子
- 猢狲戴帽
- 溜子沟的石头
- 背笠找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