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良心都是肉长的
- 老西放鹰
- 老太婆烧香
- 吊箩挑水
- 拉线瞧活儿
- 从火坑里爬出来的好汉
- 剃头的头发长
- 猫儿不在家
- 澡堂里的拖鞋
- 城隍的扇子
- 叫花子拉痢疾
- 大肚老婆骑驴
- 夜壶斗里煮绿豆
- 吃剩饭长大里
- 萝卜拌豆芽
- 初吃甘蔗
- 天下的老鸦
- 木刻划道道
- 卡字分家
- 腊月里打雪
- 毛丫头
- 藤条蚊猪肉
- 水泥地上的耗子
- 放屁打喷嚏
- 两个唱双簧
- 入秋的石榴
- 中石化哭穷
- 包起孝帕赶场
- 蚂蚁装到葫芦里
- 蛤蟆跳台阶
- 烤烙饼
- 毛毛虫钻灶
- 阴阳没在家
- 军棋斗胜
- 岳飞背上刻金字
- 色盲看图纸
- 梁山里屋子
- 鼻头上挂炊帚
- 老婆儿脸儿
- 粪缸里学游泳
- 铝锅换底
- 阎王办舞会
- 庙门口的古钟
- 到老才来学吹笛
- 嫁出去的女子
- 状元打更
- 船底板改做锅盖子
- 镐头挂在胸口上
- 雨落檐前水
- 尻子夹扫帚
- 行船进了断头浜
- 纱线板做牌楼
- 黄瓜拌辣蒜
- 癞蛤蟆跳门槛
- 饭甑里蒸菩萨
- 死面疙瘩
- 皮球碰到钉子上
- 王妈妈的裹脚布
- 姜太公娶媳妇
- 水浸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