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次宴[ cì yàn ]
天子寿辰仪式后所设的宴席。
次要[ cì yào ]
属性词。重要性较差的:~地位。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的,形式要服从内容。
次要矛盾[ cì yào máo dùn ]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印[ cì yìn ]
犹次篆。正名之外的字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你用的两个字,虽不是正讳,却是个次印。”
次止[ cì zhǐ ]
驻止;止宿。
次主[ cì zhǔ ]
犹主次。指尊卑先后的顺序。
次篆[ cì zhuàn ]
旧称正名以外的字。
次资[ cì zī ]
唐 代酬功等级的一种。
次祖[ cì zǔ ]
列祖。
佽飞[ cì fēi ]
1.即 佽非。春秋 楚 勇士。唐 李白《观佽飞斩蛟龙图赞》:“佽飞 斩长蛟,遗图画中见。”金 元好问《观淅江涨》:“佽飞 鬭蛟鱷,燃犀出麟介。”后亦泛指勇士。清 赵翼《邵松阿落一齿已而落处更生贺诗》:“童子行先尊胜队,孩儿兵压佽飞杰。”详“佽非”。2.汉 武官名。少府属下左弋,自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名为“佽飞”,掌弋射。《汉书·冯奉世传》:“今发 三辅、河东、弘农 越 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 呼速絫、嗕种,方急遣。”后亦泛指武官。宋 王禹偁《大阅赋》:“肃肃弋戟,鏜鏜鼓鉦。期门佽飞,云蒸而鳞萃。”清 曹寅《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诗之二:“旧属佽飞能搏虎,分番郎舍尽攻文。”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五:“一队佽飞争识我,健儿身手此文官。”
佽恤[ cì xù ]
帮助周济。
佽助[ cì zhù ]
帮助;资助明日我上衙门去,当面求藩台佽助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刺柏[ cì bǎi ]
常绿乔木或灌木,树冠塔形,叶子条形,轮生,果实球形,木材耐水湿,可用来造船或供建筑等用。
刺背[ cì bèi ]
古代武臣在背上刺字,以示报国决心。
刺鼻[ cì bí ]
谓气味呛鼻难闻。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 一家跟着茶房走进去时,立刻闻到刺鼻的油腥味儿。”《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纸盒不断地晃荡,经常有刺鼻的气味。”
刺臂[ cì bì ]
1.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2.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刺彪[ cì biāo ]
犹刺虎。喻一举两得。
刺兵[ cì bīng ]
古代兵器,矛属。
刺拨[ cì bō ]
犹刺闹。
刺草[ cì cǎo ]
除草。
刺察[ cì chá ]
探伺侦察;监察。
刺柴[ cì chái ]
长刺的丛生灌木。
刺齿[ cì chǐ ]
刺剔牙齿。
刺充[ cì chōng ]
征调充任。
刺触[ cì chù ]
刺激;影响。
刺舩[ cì chuán ]
见“刺船”。
刺船[ cì chuán ]
1.撑船。《庄子·渔父》:“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史记·陈丞相世家》:“平 恐,乃解衣躶而佐刺船。”一本作“刺舩”。金 朱澜《宫澜》诗:“採莲宫女分花了,笑把兰篙学刺船。”2.传说 春秋 时,成连 教 伯牙 学琴三年,伯牙 情志仍未能专一,于是用船把 伯牙 送到荒僻无人的岛上,让他从自然界的音响中悟得琴理。事见《乐府古题要解》。后因以“刺船”为使人移情之典。《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小弟得会先生,也如 成连先生 刺船海上,令我移情。”
刺刺[ cì cì ]
1.多言貌。《管子·白心》:“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刺刺者不以万物为筴。”金 元好问《入济源寓舍》诗:“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 金多过 洛阳。”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十丈莲》:“其族叔某时劝女再适,女大声屏逐之,不容其刺刺语。”2.犹絮絮。《明史·文苑传三·归有光》:“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 长兴 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 吴 语,断讫遣去,不具狱。”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二更向尽,诸僕皆睡去,两人犹刺刺语。”3.象声词。宋 梅尧臣《送曹测崇班驻泊相州》诗:“寒风吹枯草,草短声刺刺。”刘半农《敲冰》诗:“刺刺的大风,吹动两岸的大树,化作一片怒涛似的声响。”4.连续相刺。《晋书·杨骏传》:“初,骏 徵高士 孙登,遗以布被,登 截被於门,大呼曰:‘斫斫刺刺。’旬日託疾诈死,及是,其言果验。”
刺刺不休[ cì cì bù xiū ]
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唐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刺刺:话多的样子。
刺刺挠挠[ cì cì náo náo ]
杂碎貌。
刺促[ cì cù ]
1.忙碌急迫,劳碌不休。《晋书·潘岳传》:“时尚书僕射 山涛、领吏部 王济 裴楷 等并为帝所亲遇,岳 内非之,乃题阁道为謡曰:‘阁道东,有大牛。王济 鞅,裴楷 鞧,和嶠 刺促不得休。’”唐 李贺《浩歌》:“看见秋眉换新緑,二十男儿那刺促。”清 魏禧《<溉堂续集>序》:“长年刺促,乞食於江湖;伤逝悲来,较甚往昔。”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昙花记》:“愧少如椽之笔,且为刺促之文,良由时近黄昏,不过免于曳白耳。”2.惶恐不安。唐 权德舆《数名诗》:“《九歌》伤泽畔,怨思徒刺促。”明 李东阳《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迭韵奉答》诗:“闻官饱食太仓粟,使我刺促难为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君有异念耶?何忽觉刚气砭人,刺促不寧也。”叶圣陶《倪焕之》十七:“逢到刮风的日子,如果风向与去信或来信刚刚相反,就有一方面要耐着刺促不宁的心情等待。”
刺蹙[ cì cù ]
1.刺绣成皱纹形状。2.忙碌急迫。3.惶恐不安。
刺答[ cì dá ]
拜访答问。
刺打[ cī dǎ ]
〈方〉训斥;斥责。
刺旦[ cì dàn ]
见“刺杀旦”。
刺刀[ cì dāo ]
枪刺。
刺钉[ cì dīng ]
也称“四角钉”。有四个刺,用于军事的金属障碍物。有大小两种:大者多撒在交通要道上,用以刺破敌军车辆轮胎;小者多撒布在阵地前和纵深内,用以妨碍敌人步兵和空降兵的行动。
刺肚[ cì dù ]
传统戏曲武打程式。指以兵器刺向对方腹部。一方“刺肚”,另一方则以“封腰”招架。
刺断[ cì duàn ]
刺字定罪。
刺剟[ cì duō ]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铁器刺人身体。《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贯高 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復言。” 司马贞 索隐:“掇亦刺也。”按,《汉书》剟作“爇”。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以铁刺之,又烧灼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某怒,拉繫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
刺儿[ cì ér ]
1.尖锐象针的东西。喻含有讥刺意味。茅盾《委屈》:“张老太太 老觉得 李二奶奶 那一对顾盼之间带着刺儿的眼睛,无休无止的在她身上溜来溜去。”老舍《四世同堂》九:“瑞宣 本不想得罪人,但是一遇到 冠先生 这路人,他就不由的话中带着刺儿。”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解净 不搭腔,假装听不出他们话里的刺儿。”2.喻差错,缺点,毛病。《花城》1981年第3期:“可你说那诗文,种豆生蛆,种瓜得刺儿,落下一个罪名。”《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这是庄稼地?这是荒草滩!’吕氏 站在地头,一锄未动,却挑不尽的刺儿。”
刺儿菜[ cìr cài ]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叶上有刺,花紫红色,瘦果长椭圆形。全草入药。也叫小蓟。
刺耳[ cì ěr ]
声音尖锐、杂乱或言语尖酸刻薄,使人听着不舒服:~的刹车声。他这话听着有点儿~。
刺访[ cì fǎng ]
犹言侦察。
刺蜚[ cì fēi ]
见“刺蜚绣”。
刺蜚绣[ cì fēi xiù ]
喻交错用兵。
刺凤描鸾[ cì fèng miáo luán ]
谓刺绣。
刺干[ cì gàn ]
讽刺冒犯。
刺股[ cì gǔ ]
战国 时 魏 人 苏秦 说 秦王,十次上书不用,资用乏绝,归家发愤读书。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见《战国策·秦策一》。后因以刺股指勤学苦读。
刺骨贫[ cì gǔ pín ]
形容极其穷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