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符扈[ fú hù ]
桔梗的别名。
符蔰[ fú hù ]
见“符扈”。
符会[ fú huì ]
符合。《宋史·律历志一》:“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準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其篇所载年月,不与序相符会。”章炳麟《中华民国解》:“汉 家建国,自受封 汉中,始於 夏水,则为同地,於 华阳 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会。”
符籍[ fú jí ]
符伍与名籍。
符记[ fú jì ]
符号;标记。
符甲[ fú jiǎ ]
犹孚甲。种子的表皮。符,通“孚”。
符架[ fú jià ]
符咒禁架的合称。皆方士禁咒之术。
符教[ fú jiào ]
书面的教令;批示。
符醮[ fú jiào ]
指画符打醮。道士祈福禳灾的祭祀活动。
符卪[ fú jié ]
同“符节”。《说文·卩部》“卪”字下引《周礼》:“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今本《周礼·地官·掌节》作“符节”。参见“符节”。
符节[ fú jié ]
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留 于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信。
符节官[ fú jié guān ]
持有朝廷所颁符节的官员。指天子的使臣。
符禁[ fú jìn ]
符咒与禁架。
符经[ fú jīng ]
仙家的经典。
符贶[ fú kuàng ]
天赐的瑞兆。唐 韩愈《上少室李拾遗书》:“加又有非人力而至者,年穀熟衍,符貺委至。”
符理[ fú lǐ ]
符节的纹理。
符历[ fú lì ]
记录符命的历书。《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尝作《大唐千岁历》,言 唐 德灵长千年,不合承 周 隋 短祚,其论大旨云……此天地之常期,符历之数也。”
符吏[ fú lì ]
即符官。
符娄[ fú lóu ]
夫馀 和 挹娄 的并称。
符箓[ fú lù ]
道士画的一种笔画 屈曲、似字非字并称能驱使鬼神的符号或图形。
符録[ fú lù ]
见“符籙”。
符命[ fú mìng ]
1.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2.文体名称。内容为述说瑞应以颂帝王功德。
符目[ fú mù ]
指符敕等公文的题签。
符牌[ fú pái ]
古代朝廷发驿遣使时由执勤官员佩带以为信物的金属牌子。《明史·职官志三》:“尚宝司,卿一人,少卿一人,司丞三人,掌宝璽、符牌、印章,而辨其所用。”清 龙文彬《明会要,舆服下·符节》:“洪武 四年五月,造用宝金符及调发走马符牌……走马符牌,铁为之,共四十,金字银字者各半、藏之内府,有急务调发,使者佩以行。”
符棨[ fú qǐ ]
fú qǐ ㄈㄨˊ ㄑㄧˇ,符契。
符契[ fú qì ]
1.犹符节。《韩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宋 司马光《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圣贤会合若符契,坐致四海登熙隆。”参见“符节”。2.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市朝徵信,则有符契券疏。”唐 白行简《李娃传》:“其二肆长相谓曰:‘我欲各閲所佣之器於 天门街,以较优劣,不胜者罚直五万,以备酒饌之用,可乎?’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证,然后閲之。”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汉 世制詔三王,其册书犹真草兼具,岂况符契笺奏之书日不暇给,则何取端书分隶?”3.符合。宋 洪迈《夷坚丙志·生肉劝酒》:“千里影嚮,符契若是,异哉!异哉!”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太祖 之封 燕王,与 文皇 之定都於 燕,其远见皆相符契矣。”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其所言歷歷与正史相符契。”
符券[ fú quàn ]
符信;票券。
符禳[ fú ráng ]
谓以符咒禳解。
符任[ fú rèn ]
汉 制,朝廷颁予郡守铜虎符、竹使符,因以“符任”指州郡长官职务。
符繻[ fú xū ]
分裂繻帛而成的符传。古代出入关卡时作为凭证。
符瑞[ fú ruì ]
古代迷信指吉祥的 征兆。
符瑞图[ fú ruì tú ]
记载符瑞的图谶。
符赏[ fú shǎng ]
指军令文书中所规定的奖赏数目。
符师[ fú shī ]
指画符念咒的术士、巫师。
符识[ fú shí ]
犹符记。
符实[ fú shí ]
方言。犹踏实。
符使[ fú shǐ ]
即符官。
符守[ fú shǒu ]
谓受符为郡守。
符授[ fú shòu ]
谓官员罢任时将公物移交后任。
符书[ fú shū ]
1.符箓。2.指记载符箓的书籍。3.官符文书。
符术[ fú shù ]
指道士巫师以符咒役使鬼神的法术。唐 谷神子《博异志·许建宗》:“还古 意 建宗 得道者,遂求之,云:‘某非道者,偶得符术。’求终不获。”《明史·宦官传一·江直》:“成化 十二年,黑眚见宫中,妖人 李子龙 以符术结太监 韦舍 私入大内,事发,伏诛。”《红楼梦》第七三回:“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
符水[ fú shuǐ ]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符台[ fú tái ]
明 制,中央官署设有尚宝司,掌管宝玺、符牌、印章及其使用,别称符台。明 何景明《送慈溪刘伯雨之南京尚宝卿》诗:“拔擢符臺始,声名礼部遐。”明 李东阳《送杨尚宝充靖江府册封副使》诗:“秘阁三千卷,符臺二十年。”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玺丞改吏部》:“唯 嘉靖 末年,北 直隶 人 穆文熙 以璽丞调吏部郎…… 福建 蒋时馨 继之。然而 穆 以计典外謫,蒋 为文选正郎被劾削籍,两人皆不復振,固不如安於符臺,坐致荣膴。”
符帖[ fú tiē ]
简帖。
符同[ fú tóng ]
1.符合;相同。南朝 梁 沉约《奏弹王源》:“如其所列,则与风闻符同。”唐 刘知几《史通·惑经》:“案古者国有史官,具列时事,观 汲 坟出记,皆与 鲁 史符同。”清 顾炎武《日知录·假设之辞》:“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2.附和;赞同。《宋史·律历志三》:“雍熙 元年四月,布衣 赵垂庆 上书言……案《唐书》,天宝 九载,崔昌 献议,自 魏 晋 至 周 隋,皆不得为正统欲 唐 远继 汉 统,立 周 汉 子孙为王者后,备三恪之礼。是时朝议是非相半,集贤院学士 卫包 上言符同,李林甫 遂行其事。”明 王琼《双溪杂记》:“劾 廷和 彭泽 结党乱政,符同奏啟,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
符图[ fú tú ]
符箓和图谶的合称。
符纬[ fú wěi ]
符图谶纬之类典籍的统称。
符文[ fú wén ]
1.敕命文书;公文。《南史·宋始兴王濬传》:“伪司隶校尉 殷冲、丹阳 尹 尹弘 并赐死。冲 为 劭 草立符文,又妃叔父。”《元典章·朝纲一·庶务》:“至元 十年六月,彰德路 承奉中书户部符文。”2.指道家、神仙家符箓文字。晋 葛洪《抱朴子·遐览》:“昔 吴 世有 介象 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劾符去其题籤以示 象,皆一一据名之。”《云笈七籤》卷五七:“符文者,云篆、明章、神灵之书字也。”
符伍[ fú wǔ ]
古制,居民五家,共同签具一份连保连坐契约以相检束,称为符伍。
符檄[ fú xí ]
官符移檄等文书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