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不可胜算[ bù kě shèng suàn ]
胜:尽。数量多得不可计算。形容数量极多。
不可胜言[ bù kě shèng yán ]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不可收拾[ bù kě shōu shi ]
原指事物无法归类整顿,后借指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不可同年而语[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 ]
见“不可同日而语”。汉 贾谊《过秦论》:“试使 山东 之国与 陈涉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宋 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虽迟速安危小异,然比之常静无心终始不悔如 孝文帝 者,不可同年而语矣。”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故摘果於未熟,视已熟不可同年而语。”
不可同日而语[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
也说不可同年而语。《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意思是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叫别人对自己称臣子和自己对别人称臣子,难道能相提并论吗?后用“不可同日而语”指不能把性质截然相反或不一样的事物,放到一起来谈论。也指人或事物因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可言喻[ bù kě yán yù ]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不可言状[ bù kě yán zhuàng ]
言:说;状:描绘。无法用言语形容。
不可知论[ bù kě zhī lùn ]
认为人不能够认识客观世界或者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哲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与“可知论”相对。
不可捉摸[ bù kě zhuō mō ]
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不克[ bù kè ]
不能(多指能力薄弱,不能做到):~自拔。~分身。
不恪[ bù kè ]
不敬。《左传·文公九年》:“卿不书,缓也,以惩不恪。”《汉书·叙传下》:“怨咎若兹,如何不恪!”颜师古 注:“恪,敬也。”《新唐书·陆贽传》:“赏以存劝,罚以示惩,以懋有庸,以威不恪。”
不肯[ bù kěn ]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不快[ bù kuài ]
1.(心情)不愉快:怏怏~。2.(身体)不舒服:几天来身子~。
不恇[ bù kuāng ]
见“不匡”。
不揆梼昧[ bù kuí táo mèi ]
自谦之词。谓不自量,愚昧无知。
不匮[ bù kuì ]
是不缺乏的意思。
不媿[ bù kuì ]
见“不愧”。
不愧[ bù kuì ]
当之无愧;当得起(多跟“为”或“是”连用):郑成功~为一位民族英雄。
不拉[ bù lā ]
不脱漏。
不剌[ bù là ]
1.助词。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对门间壁,都有些酸辣气味,只是俺一家儿淡不剌的。”清 洪昇《长生殿·弹词》:“破不剌 马嵬 驛舍,冷清清佛堂倒斜。”2.助词。亦作“不倈”。表转接语气。元 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我怨感,我合哽咽;不剌你啼哭,你为甚迭?”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我敢搠碎你口中牙,不剌这是你家里説话。”元 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那佳人可承当,不倈我提篮去采桑。”3.助词。亦作“不倈”。表顺连上句,并加强下文语气。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今日又不曾驱兵领将排着军阵,不剌怎消得我王这般捧轂推轮。”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不离了舞榭歌臺,不倈更那月夕花朝。”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我若见俺那高年父和俺那大贤妻,不倈你着我説一个甚的。”
不剌剌[ bù là là ]
象声词。形容马跑得飞快。
不来[ bù lái ]
1.不归。《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朱熹 集传:“来,归也。”2.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不来神[ bù lái shén ]
不注意,不留神。
不来头[ bù lái tou ]
无端,没来由。
不倈[ bù lái ]
见“不剌”。
不兰奚[ bù lán xī ]
蒙语音译词。亦译作“孛兰奚”、“阑遗”、“拦遗”。元 代规定奴隶背主逃亡,由官府拘收,称“不兰奚”。如主人认领,仍交归原主。《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四年林县宝严寺圣旨碑》:“中间或有不兰奚及姦细人等,本处官司自合审问来歷,无得因而将僧众摭赖。”《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七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有 草堂寺 金长老 告:不兰奚一百人、匠人一十五人闕少穿著粮食。你每覷当休教闕少者。”
不郎不秀[ bù láng bù xiù ]
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元明时代官僚、贵族的子弟称“秀”,平民的子弟称“郎”)。
不琅鼓[ bù láng gǔ ]
见“不郎鼓”。
不稂不莠[ bù láng bù yǒu ]
《诗经·小雅·大田》:“不稂不莠。” 原意指耕作精细,没有什么杂草。后用不稂不莠指既不像稂,也不像莠。比喻一个人不成材或没出息。稂(láng):狼尾草。莠(yǒu):狗尾草。
不劳而获[ bù láo ér huò ]
不劳动就可以获得。现多指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牢[ bù láo ]
1.不坚实;不牢固。2.不牢靠,不稳。
不老气[ bù lǎo qì ]
怕羞,不老练。
不老衣[ bù lǎo yī ]
道袍。
不类[ bù lèi ]
1.不善。2.作自谦之词,犹不肖。3.不同;不象。4.不及于,不包括。
不礼[ bù lǐ ]
1.不以礼相待。《左传·隐公六年》:“郑伯 如 周,始朝 桓王 也,王不礼焉。”2.不施礼。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正旦做不礼科,云]‘兀那厮,靠后。’”
不理[ bù lǐ ]
1.置于不顾,不理睬。2.不理会,不在乎,不当一回事。
不立文字[ bù lì wén zì ]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不利[ bù lì ]
没有好处;不顺利:扭转~的局面。地形有利于我而~于敌。
不利市[ bù lì shì ]
谓遇事不顺利;运气不好。《太平广记》卷二七五引《唐摭言·李敬》:“﹝ 夏侯孜 ﹞未遇,伶俜风尘,所跨蹇驴,无故坠井。及朝士之门,或逆旅舍,常多齟齬。时人号曰不利市秀才。”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我这光头不睹他罢,省的你叫不利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赵琮 是个多年不利市的寒酸秀才,没一个不轻薄他的。”
不戾[ bù lì ]
不违反,不违背。
不怜悧[ bù lián lì ]
不干净。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不廉[ bù lián ]
1.不断裂。2.不考察。3.不廉洁,贪得。
不良[ bù liáng ]
不好:~现象。消化~。存心~。
不良人[ bù liáng rén ]
唐 代官府管侦缉逮捕的小吏。
不凉不酸[ bù liáng bù suān ]
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两立[ bù liǎng lì ]
不能同时并存。
不亮[ bù liàng ]
不诚信。
不聊生[ bù liáo shēng ]
无法赖以生存。《战国策·秦策四》:“百姓不聊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於道树,死者相望。”《新唐书·王世充传》:“今伍伍相保,一家叛,举伍诛。樵牧出入皆为限,公私不聊生。”
不了[ bù liǎo ]
没完(多用于动词加“个”之后):忙个~。大雨下个~。
不了而了[ bù liǎo ér liǎo ]
犹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