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鲠正[ gěng zhèng ]
刚正,正直。《南史·蔡撙传》:“ 撙 风骨鯁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屈让。”《旧五代史·晋书·田武传》:“ 武 出身戎行,性鯁正,御军治民,咸尽其善。”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卷三:“天下谓 瞻 ( 刘瞻 )鯁正,特为谗挤,举以为寃。”
鲠直[ gěng zhí ]
见〖耿直〗。
工本[ gōng běn ]
制造物品所用的成本:~费。不惜~。
工笔[ gōng bǐ ]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区别于“写意”)。
工兵[ gōng bīng ]
工程兵的旧称。
工布[ gōng bù ]
古剑名。
工部[ gōng bù ]
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工部局[ gōng bù jú ]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日 等帝国主义在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 中国 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3年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鲁迅《伪自由书·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 香港 总督的德政,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
工长[ gōng zhǎng ]
亦称“工段长”。工、矿、运输等企业部门中领导和组织工段生产技术活动的直接负责人。
工厂[ gōng chǎng ]
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
工场[ gōng chǎng ]
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
工场手工业[ gōng chǎng shǒu gōng yè ]
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是随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而产生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强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许多操作简单化,引起劳动工具日益专门化和完善化,为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劳动专业化使每个工人只能从事某种局部操作,因而愈来愈从属于资本。
工潮[ gōng cháo ]
工人联合起来为实现某种要求、权利以罢工等形式向资本家或反动政府所发动的斗争风潮。
工程[ gōng chéng ]
1.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也指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2.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菜篮子~(指解决城镇蔬菜、副食供应问题的规划和措施)。
工程兵[ gōng chéng bīng ]
主要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由工兵、舟桥、建筑、工程维护、给水工程等专业部队和分队组成。在合同战斗中与其他军兵种密切配合,保障军队荫蔽安全,稳定指挥,实施机动,破坏和限制敌人的机动。
工程师[ gōng chéng shī ]
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工程食品[ gōng chéng shí pǐn ]
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农副产品中提取有效的营养成分,然后根据人体需要重新组合,或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进行强化而加工配制成的新食品。《中国青年报》1985.6.22:“工程食品的制造,打破了对农副产品传统的加工方法,从原料中抽出精华,按人类的意图根据科学原理改造天然资源,使之更好地发挥营养作用。”
工程塑料[ gōng chéng sù liào ]
工程上可以作为结构材料,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承受机械应力,在较为苛刻的化学物理环境中使用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常见的有聚四氟乙烯、聚甲醛、聚碳酸酯等。可代替金属制造机械零部件。
工迟[ gōng chí ]
语本《孙子·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原指用兵未有弄巧立异陷于持久而得益者。后以“工迟”指用兵因持重谨慎而造成的缓慢。《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兵闻拙速,未覩工迟之久。”《晋书·闵王承传》:“兵闻拙速,不覩工迟。”《新唐书·韦挺传》:“帝不悦曰:‘兵寧拙速,无工迟。我明年师出,挺 乃度它岁运,何哉?’”
工尺[ gōng chě ]
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也是乐谱上各个记音符号的总称。符号各个时代不同,现在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工尺谱[ gōng chě pǔ ]
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常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1、2、3、4、5、6、7;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为标记,如 、 、 标为仩、伬、仜;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用合、四、一外,余均以最末一画带撇以示区别,如 、 、 标为 ;并以“、”“○”“·”等多种记号做板眼节奏符号。尺(chě)。
工倕[ gōng chuí ]
倕,古巧匠名。相传 尧 时被召,主理百工,故称 工倕。
工党[ gōng dǎng ]
1.英联邦等国家的政党之一(如澳大利亚或新西兰)2.二十世纪联合王国的一个大政党。此党赞成社会主义政策(如基础工业国有化)并以一个工会为主的组织为其特征。
工德[ gōng dé ]
指妇工。因其为封建礼教规定妇女遵守的“四德”之一,故称“工德”。
工地[ gōng dì ]
进行建筑、开发、生产等工作的现场。
工丁[ gōng dīng ]
服力役的壮丁。
工读[ gōng dú ]
1.用本人劳动的收入来供自己读书:~生。2.指工读教育。
工读教育[ gōng dú jiào yù ]
对有较轻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改造、挽救的教育。
工读学校[ gōng dú xué xiào ]
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青少年进行专门教育的学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除与普通学校设有相同课程外,还专门增设了法制教育课程及劳动技能课程。
工笃[ gōng dǔ ]
工致妥实。
工段[ gōng duàn ]
1.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施工组织。2.工厂车间内按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组织,由若干生产班组组成。
工段长[ gōng duàn zhǎng ]
见“工长”。
工房[ gōng fáng ]
1.指由国家或集体建造分配给职工或居民居住的房屋;职工宿舍。2.工棚。
工分[ gōng fēn ]
即劳动工分。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计算社员劳动消耗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通常以十个工分为一个劳动日。
工蜂[ gōng fēng ]
蜜蜂中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蜂,身体小,深黄灰色,翅膀长,善于飞行,有毒刺,腹部有分泌蜡质的蜡腺,两只后脚上有花粉篮。工蜂担任修筑蜂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哺养幼虫和母蜂等工作,不能传种。
工夫[ gōng fu [ gōng fū ]]
[ gōng fu ]1.指占用的时间。2.指空闲时间。3.表示时候。[ gōng fū ]〈名〉旧时指临时雇佣的短工。
工夫茶[ gōng fū chá ]
台湾、福建等地的一种烹茶方法,即按陆羽《茶经》烹茶法所烹的茶。也称功夫茶。
工功[ gōng gōng ]
工程。
工瞽[ gōng gǔ ]
古代乐官。
工关[ gōng guān ]
明 清 专收客商贩运竹、木捐税的税关,由工部管辖。竹、木征税,自 唐德宗 时开始。明 初设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税。成化 七年(1471年)设 芜湖、荆州、杭州 三局,由工部派员管理,税收供该部营缮费用,是为工关的权舆。清 初沿 明 制,至鸦片战争后,改称常关。
工官[ gōng guān ]
掌管工务的官员。
工会[ gōng huì ]
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是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以后在其他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是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工人的纽带,在社会主义民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工机[ gōng jī ]
古时指纺织业。
工籍[ gōng jí ]
指登记乐工的名册。
工伎[ gōng jì ]
1.技艺方术。汉 王充《论衡·讥日》:“工伎之书,起宅盖屋必择日。”2.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燕 将 王沉 等降 魏。乐浪王惠、中书侍郎 韩范、员外郎 段宏、太史令 刘起 等帅工伎三百奔 鄴。”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翰院﹞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詔之类是也。”
工技[ gōng jì ]
gōng jì ㄍㄨㄙ ㄐㄧˋ。
工架[ gōng jià ]
也作功架。戏曲演员表演时的身段和姿势。
工间[ gōng jiān ]
工作时间内规定的休息时间:~操。
工间操[ gōng jiān cāo ]
机关和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每天在工作时间内抽出一定时间来集体做的体操。
工件[ gōng jiàn ]
作为工作对象的零部件,多指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零部件。也叫制件、作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