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重赀[ zhòng zī ]
见“重资”。
重资[ zhòng zī ]
数额巨大的资金:投下~。不惜~购买设备。
重子[ zhòng zǐ ]
质子与质量比质子大的、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的统称。属于强子的一类。
重梓[ zhòng zǐ ]
犹重刻。梓,指雕刻木版。
重字[ zhòng zì ]
1.重迭的字。2.指同一首诗中重复的字。近体诗因篇幅短,格律严,尤忌一篇中同字重复,否则即谓某字犯重,成为疵点。
重奏[ chóng zòu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各按所担任的声部,同时用不同乐器或同一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种演奏形式叫重奏。按声部和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
重足[ zhòng zú ]
1.迭足站立。《墨子·尚同下》:“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孙诒让 间诂:“《诗·无将大车》郑 笺云:重犹累也。”2.迭足不前。形容非常恐惧。汉 桓宽《盐铁论·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慄。”《魏书·恩倖传·王椿》:“椿 性严察,下不容奸,所在吏民,畏之重足。”宋 叶适《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攻伪既日峻,士重足不自保。”明 李东阳《题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笔长句》:“淛江 之东县 新昌,乃在千巖万壑之中央。侧身重足恐无路,五步一涧十步冈。”
重足而立[ chóng zú ér lì ]
两脚叠起,不敢迈步。《史记·汲郑列传》:“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形容十分恐惧的神态。
重足累息[ chóng zú lèi xī ]
指畏惧之甚。
重足屏气[ chóng zú bǐng qì ]
指畏惧之甚。
重足屏息[ chóng zú bǐng xī ]
指畏惧之甚。
重足一迹[ chóng zú yī jì ]
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重阻[ zhòng zǔ ]
重重险阻。
重罪[ zhòng zuì ]
严重的罪行。如谋杀罪、强奸罪、抢劫罪等。
重尊[ zhòng zūn ]
地位重要,受人尊敬。
重坐[ zhòng zuò ]
zhòng zuò,ㄓㄨㄙˋ ㄗㄨㄛ,重罚,重刑。
蚛龋[ zhòng qǔ ]
谓牙齿蛀蚀。唐 冯贽《云仙杂记·孙逢年好酒色老不衰》:“晚年衰惫,齿皆蚛龋,空虚如楼阁,而旧好不衰。”
州兵[ zhōu bīng ]
春秋 时 晋国 由各州自行组成的地方军队。《左传·僖公十五年》:“晋 於是乎作州兵。”杜预 注:“五党为州,州二千五百家也。因此又使州长各缮甲兵。”孔颖达 疏:“以州长管人既少,督察易精,故使州长治之。”《国语·晋语三》:“众皆説。作州兵。”韦昭 注:“二千五百家为州,使州长各帅其属缮甲兵也。”
州伯[ zhōu bó ]
1.古代一州诸侯之长。2.一州之长。
州部[ zhōu bù ]
1.指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2.指州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州长[ zhōu zhǎng ]
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如殖民地、州或省)的统治者、行政首脑或名义上的领袖而被选举或被任命的官员--亦称总督、省长。
州城[ zhōu chéng ]
旧时州署所在城邑。
州处[ zhōu chǔ ]
聚居。《国语·齐语》:“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韦昭 注:“州,聚也。”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凡地球以上,人种五,其色黄、白、黑、赤、流黄。画地州处,风教语言,勿能相通,其小别六十有三。”
州倅[ zhōu cuì ]
州官的佐贰。
州党[ zhōu dǎng ]
犹言乡里。
州道[ zhōu dào ]
绕城之道。
州都[ zhōu dū ]
州大中正的别称。
州端[ zhōu duān ]
即州别驾。《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芟麦移民,可谓大议,一方安危,事繫於此。子夏 亲为州端,曾无同异;及闻 元嗣 之言,则懽笑酬答。阿意左右,何以事君!”胡三省 注:“州别驾居羣僚之右,故曰州端。”
州府[ zhōu fǔ ]
1.州署收藏文书簿籍等的府库。《礼记·内则》:“州伯命藏诸州府。”孔颖达 疏:“州府是州长之府藏。”2.州治。唐 杜甫《越王楼歌》:“绵州 州府何磊落,显庆 年中 越王 作。”仇兆鳌 注:“州府,府之州治也。”3.旧时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和府的合称。
州纲[ zhōu gāng ]
州署中的属官。
州官[ zhōu guān ]
1.州署中的属官。2.宋代以后,用以称一州的最高长官。
州国[ zhōu guó ]
1.犹州土,疆土。2.谓州邑与封国。
州家[ zhōu jiā ]
指刺史。
制威[ zhì wēi ]
犹擅权。
制文[ zhì wén ]
撰写文章。
制物[ zhì wù ]
处理事务。
制限[ zhì xiàn ]
限制。
制象[ zhì xiàng ]
制度,法制。
制行[ zhì xíng ]
1.规定道德和行为准则。2.指德行。
制形[ zhì xíng ]
制造形象。即钩描轮廓。
制压[ zhì yā ]
犹压制。
制样[ zhì yàng ]
犹式样。
制一[ zhì yī ]
犹统一。
制宜[ zhì yí ]
谓区别不同的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方式方法。《汉书·武帝纪》:“稽诸往古,制宜於今。”《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清史稿·礼志二》:“礼贵制宜,孝当承志。”
制义[ zhì yì ]
1.制宜,裁断适宜。《易·恒》:“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韦昭 注:“义,宜也。”2.制定尊卑之义。《左传·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司马贞 索隐:“鬼神聪明正直;当尽心敬事,因制尊卑之义。”3.即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其文略仿 宋 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清 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惟制义为后学所推奉。”吴晗《朱元璋传》第五章:“科举各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出题。文体略仿 宋 经义,但要用古人思想行文,并且只能根据几家指定的注疏发挥,绝对不许有自己的见解。格式排偶,叫作制义。”参见“制艺”。
制艺[ zhì yì ]
旧指八股文。
制议[ zhì yì ]
谓安排妥当,使各得其宜。
制抑[ zhì yì ]
强制;抑制。
制驭[ zhì yù ]
控制驾驭。《北齐书·慕容绍宗传》:“洛 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若不加除剪,恐难制驭。”《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若使太子主 曲沃,重耳 夷吾 分主 蒲 屈,君居中制驭,此磐石之安矣。”鲁迅《华盖集·我的“籍”和“系”》:“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了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
制狱[ zhì yù ]
1.断案。2.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