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波鸿[ bō hóng ]
水鸟。
波画[ bō huà ]
指书法中捺的折波和横笔。亦泛指笔画。
波及[ bō jí ]
牵涉到;影响到:水灾~南方数省。事件~整个世界。他怕此事~自身。
波级[ bō jí ]
波浪强度的等级。波浪愈高等级愈大。1975年3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波级如下表:波级波高范围(米)波级名称0-无浪1h13<01微浪201≤h13<05小浪305≤h13<125轻浪(续表)波级波高范围(米)波级名称4125≤h13<25中浪525≤h13<4大浪64≤h13<6巨浪76≤h13<9狂浪89≤h13<14狂涛9h13≥14怒涛。
波脚[ bō jiǎo ]
书法用语。
波竞[ bō jìng ]
奔竞,为名利而奔走竞争。
波峻[ bō jùn ]
形容诗文峻拔而有韵致。
波剌斯[ bō là sī ]
即 萨桑王朝 统治下的 波斯。参阅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波剌斯等三国》。
波兰[ bō lán ]
中欧国家。北临波罗的海。面积3127万平方千米。人口3862万(1995年)。首都华沙。以平原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经济较发达。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煤储量居世界前列。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波兰人[ bō lán rén ]
波兰的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国、法国和独联体各国。约4270万人(1985年)。讲波兰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工业,部分从事农业。
波澜壮阔[ bō lán zhuàng kuò ]
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波滥[ bō làn ]
见“波澜”。
波浪鼓[ bō lang gǔ ]
同“拨浪鼓”。
波老儿[ bō lǎo ér ]
犹老翁。明 陈所闻《朝天子·度上戏咏拨不倒一名醉仙》曲:“朝昏醉醺……向着人便要饮,也不管疎亲,也不择富贫,似这波老儿善把年光混。”
波累[ bō lèi ]
波及带累;拖累。
波棱[ bō léng ]
1.亦作“波棱”。菜名。即菠菜。2.波浪。3.见“波稜”。
波黎[ bō lí ]
即玻璃。
波利尼西亚[ bō lì ní xī yà ]
1.°经线以东及南、北回归线之间。总面积。2.万平方千米。由火山岛和珊瑚岛组成。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波连[ bō lián ]
犹牵连。
波涟[ bō lián ]
水波,波纹。
波粼[ bō lín ]
明净的水波。亦用以形容波状物。
波灵[ bō líng ]
指泽国之民,水乡之民。
波流[ bō liú ]
1.水流;支流。2.随波逐流。比喻世事的变化。3.形容目光流转。
公位[ gōng wèi ]
犹官位。
公文[ gōng wén ]
机关、团体或部队中用来向上呈报、向下布置或向外联系事务的正式文件。
公文帖[ gōng wén tiē ]
旧时官府的一种告示。
公幄[ gōng wò ]
指将军的营帐。
公巫[ gōng wū ]
复姓。春秋 时 鲁国 有 公巫召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公无渡河[ gōng wú dù hé ]
乐府歌辞名。《乐府诗集》附于相和歌辞《箜篌引》下。四言四句,以歌辞首句“公无渡河”而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箜篌引》, 朝鲜 津卒 霍里子高 妻 丽玉 所作也。 子高 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披髮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悽愴,曲终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 还,以其声语妻 丽玉 。 玉 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 丽玉 以其声传邻女 丽容 ,名曰《箜篌引》焉。”
公务[ gōng wù ]
关于国家的事务;公家的事务:办理~。~人员。~繁忙。
公务车[ gōng wù chē ]
一种铁路特种客车。车内设有办公室、卧室、会议室、厨房、浴室,并有供电及独立取暧等设备。
公务员[ gōng wù yuán ]
1.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2.旧时称机关、团体中做勤杂工作的人员。
公物[ gōng wù ]
属于公家的东西:爱护~。
公西[ gōng xī ]
复姓。
公晳[ gōng xī ]
亦作“公析”。复姓。
公席[ gōng xí ]
1.古礼中尊者的席位。2.官府的宴席。
公袭[ gōng xí ]
国君死后敛尸的衣服。
公暇[ gōng xiá ]
公务间的闲暇。指休假。 唐 韦应物 《休暇东斋》诗:“由来束带士,请謁无朝暮。公暇及私身,何能独闲步。”
公夏[ gōng xià ]
复姓。
公先[ gōng xiān ]
复姓。
公宪[ gōng xiàn ]
犹国法。
公相[ gōng xiāng ]
1.指公卿、宰相一类的显官。2.对官长的尊称。
公襄[ gōng xiāng ]
复姓。
公絜[ gōng jié ]
公正廉洁。
公廨[ gōng xiè ]
旧时官府衙门的别称。廨(xiè):官署。
公廨本钱[ gōng xiè běn qián ]
唐 代官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从 北朝 起到 隋 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取利。唐 武德 元年(公元618年)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管,人称捉钱令史。每人以五万以下本钱交市肆贩易,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名“月料钱”。以后利率有降低趋势,但到 会昌 元年(公元841年)月息仍定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唐会要》卷九一载,开元 六年(公元718年)秘书少监 崔沔 说:“收利数多,破产者众……在於平民,已为重赋。”
公廨田[ gōng xiè tián ]
隋 唐 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 开皇 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 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 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公心[ gōng xīn ]
1.公正之心:秉持~。处以~。2.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心意:他这样做是出于~。
公信[ gōng xìn ]
公众的凭信;公家的信用。
公行[ gōng xíng ]
1.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2.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毛 传:“公行,从公之行也。”郑玄 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杜预 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公路”。3.鸦片战争前 广州 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清 康熙 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4.复姓。战国 齐 有 公行子。见《青州府志》。